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外汇资讯

外汇资讯

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,相关政策完善措施在路上

2021-03-25 09:49:50 外汇110官网
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,相关政策完善措施在路上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。3月24日,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,下一步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,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,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,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。“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,人类命运与共,各国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。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
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,相关政策完善措施在路上
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。

3月24日,记者从银保监会获悉,下一步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,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,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,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。

“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,人类命运与共,各国应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。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,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。”近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致辞表示。

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“做好碳达峰、碳中和工作”列为重点任务之一后,绿色金融再次吸引市场目光。面对实现碳中和目标所带来的挑战,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不可少。近期,金融监管部门的接连发声,更进一步强化了碳金融的政策预期。

几天前,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,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两方面任务格外紧迫。一是,要以市场化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,二是需要及时评估、应对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。

实现碳中和,绿色金融必不可少

由于碳中和的必要性以及实现该目标所面临的挑战,绿色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必不可少。从近期金融监管的发声来看,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,工作路径正日渐清晰。

2020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,落实碳达峰、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,做好政策设计和规划,建立政策激励约束体系,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发展领域倾斜。

日前,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则对相关内容做出了更为细致的阐述,涉及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、强化信息披露、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、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、深化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。

3月24日,记者从银保监会了解到,下一步将研究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措施,鼓励和引导银行保险机构积极发展绿色金融,规范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,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,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,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和金融服务质效,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工作,为落实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。

实际上,我国的绿色金融建设始终走在世界前列。据了解,我国最早的绿色金融产品是绿色贷款,可追溯到2012年,绿色债券市场则从2016年开始蓬勃发展。

来自央行口径的数据显示,2020年末,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(约合2万亿美元),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;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(约合1200亿美元),居世界第二。

银保监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末,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1万亿元,绿色交通、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的贷款余额及增幅规模位居前列。绿色信贷资产质量整体良好,不良率远低于同期各项贷款整体不良水平。绿色信贷环境效益逐步显现,按照信贷资金占绿色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,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3亿吨,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6亿吨。

炒股新闻未来三十年,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需绿色低碳投资的规模应该是数百万亿元规模。政府财政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,因此,绿色金融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。如何推动绿色金融发展,让金融更好支持碳达峰、碳中和,需要两方面的努力,一是要制定完善的金融政策体系、构建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,二是发现适宜的绿色低碳技术,找到有价值的投资承载主体。只有这两方面协同发展,才能更好引导资金向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倾斜。”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执行主任孙蕊认为。

金融机构成实践排头兵

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,让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,金融机构成为了实践绿色金融的排头兵。

据悉,在绿色信贷方面,一些银行提出了绿色信贷规模与占比提升目标,甚至提出五年翻一番的目标;广州市对获得绿色贷款的企业给予贷款额1%的补贴,并对银行的绿色贷款损失给予20%的补偿。

为了强化宏观信贷政策指导,引导银行机构加大绿色信贷额度等内部资源倾斜,此前人民银行已经将主体信用评级不低于AA级的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的合格抵质押品范围,并把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也纳入了合格抵质押品范围。

不过,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痛点仍存。例如,信息披露标准仍待统一规范、数据信息滞后获取困难、产品创新难度较大等等。

目前,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已经要求按季度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,同时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。

易纲表示,接下来将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,推动在已有试点的基础上,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,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,统一披露标准。

而随着气候变化对金融和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,气候变化对货币政策立场、金融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。此前,对于气候变化相关影响能否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存在争议。

其中,有观点认为,将气候等相关目标纳入,会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损害。但也有观点认为,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也绝非不可能。

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日前撰文指出,当前部分国家央行已开始将气候变化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实践。他举例称,欧洲央行在量化宽松政策购买标的中纳入了绿色资产、部分央行已开始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纳入了审慎监管框架、部分央行通过资本与流动性管理、绿色债券补贴和窗口指导等方式支持绿色金融发展,开展绿色金融能力建设,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。

而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指出,将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,在金融稳定方面,正在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,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;货币政策方面,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、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,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;外汇储备投资方面,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,控制投资高碳资产,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。


查看更多《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,相关政策完善措施在路上》相关内容!
'); })(); '); })();