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股10只军工概念绩优股被低估,是什么原因?
一、先看清:绩优股被低估的 “魔幻现实”
2025 年的 A 股市场呈现强烈反差:上证指数稳稳站上 4000 点,科技、新能源等板块轮番走强,而 10 只军工绩优股却逆势下探,股价较年初平均下跌 15%,部分个股跌幅超 20%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些企业基本面堪称亮眼 ——2025 年一季报显示,它们营收平均同比增长 12.8%,净利润平均增长 9.6%,其中头部企业增速更是达到 18.3%,远超 A 股平均水平;在手订单普遍能支撑 3-5 年业绩增长,某舰船装备龙头订单金额甚至超千亿。
一边是扎实的业绩与订单,一边是跌破 3000 点大盘对应的估值水平,这种 “业绩涨、股价跌” 的背离,并非偶然,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必然结果。
二、4 大核心原因,拆解估值背离真相
1. 资金流向:被新兴赛道 “抽血” 的防御性板块
2025 年以来,A 股资金出现明显的结构性分化,军工板块成为被 “冷落” 的一方。人工智能、算力、具身智能等新兴赛道凭借高成长弹性,吸引了大量增量资金入场,仅上半年科技板块北向资金净流入就超 300 亿元;而军工作为传统防御性板块,在市场风险偏好提升时吸引力下降,同期北向资金净流出超 50 亿元。
对 10 只绩优股而言,资金支撑的缺失尤为明显。以某航空发动机龙头为例,其虽占据国内 90% 以上的军机发动机市场份额,但前十大流通股东中,机构持仓比例较去年同期下降 3.2 个百分点。资金的 “用脚投票” 直接导致股价缺乏上涨动力,即便业绩亮眼也难改低迷态势。
2. 估值逻辑:从 “预期炒作” 到 “价值重估” 的阵痛
过去军工板块的估值主要依赖 “订单预期 + 政策想象”,投资者往往给予较高溢价;但 2025 年以来,市场估值逻辑正在重构,转向 “业绩兑现度 + 成长性匹配” 的理性判断,这让 10 只绩优股陷入估值折价。
一方面,信息透明度不足制约估值提升。军工企业的订单落地进度、盈利细节因 “涉密性” 难以公开,投资者无法精准判断业绩成色。比如某防空导弹龙头,虽为国防安全核心供应商,但市场对其新签合同的具体盈利空间始终存在疑虑,当前市盈率仅 28 倍,较军工板块平均 45 倍折价近 40%。另一方面,成长性预期降温影响估值溢价。部分绩优股聚焦传统装备制造,新型装备研发进度、民用业务拓展速度不及市场预期,相较于科技板块的高弹性,难以支撑过往的高估值。
3. 行业分化:小票挤压下的大票估值空间
军工板块内部的 “大小分化” 正在加剧,进一步挤压了 10 只绩优股的估值。近年来,聚焦无人机、精确制导、军工电子等细分领域的中小市值企业,凭借业绩高弹性(部分企业净利润增速超 400%)和技术壁垒,成为资金追捧的焦点;而 10 只绩优股多为大型央企,业务偏向传统装备总装,虽规模优势明显,但业绩弹性相对较低。
更关键的是,民营航天企业的崛起加剧了竞争。2025 年北京微纳星空等民企开始承接系统级工程,中标金额超 8 亿元,打破了 “国家队” 的垄断格局。市场担忧大型央企体制机制僵化,在技术创新效率上不及民企,这种预期直接反映在估值上 —— 某航天电子龙头虽为航天发射核心元器件唯一供应商,估值却较同类民企折价 25%。
4. 预期变化:国防预算与国际局势的双重扰动
市场对行业长期预期的微妙变化,也成为估值压制的重要因素。尽管 2025 年国防预算同比增长 7.2%,达到 1.81 万亿元,但增速相对平稳,让部分投资者产生 “边际效应递减” 的担忧,认为军工需求增长将进入平稳期,难以支撑估值进一步抬升。
同时,国际局势的阶段性缓和,削弱了军工板块的短期催化因素。以往地缘冲突升级时,军工股往往迎来估值脉冲,但 2025 年下半年以来,全球局部局势趋于稳定,市场对军工的 “应急性需求” 预期降温,部分短期资金选择撤离,导致 10 只绩优股失去情绪推动的上涨动力。
三、理性看待:低估背后的反转机会?
值得注意的是,当前的低估状态已显现修复迹象。从估值安全边际看,10 只绩优股的市盈率较自身历史估值中枢折价近 30%,处于历史低位;从资金动向看,社保基金、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已开始布局,二季度末其持股比例较一季度平均提升 2.3 个百分点。
对投资者而言,可重点关注三大催化信号:一是新型装备研发列装进度超预期,比如无人机、智能作战系统的批量交付;二是军工技术民用化落地,航空发动机维修、航天电子应用等业务打开利润空间;三是市场资金流向切换,当科技板块估值过高时,资金可能回流估值洼地。
结语:低估不是 “错杀”,而是估值逻辑的重构
10 只军工绩优股的被低估,本质上是 A 股市场从 “概念炒作” 向 “价值投资” 深化的缩影。短期的资金冷落与情绪低迷,掩盖了其长期的行业壁垒与业绩确定性。随着 “十五五” 规划对智能化装备的布局推进,以及估值逻辑的逐步清晰,这些具备 “低估值 + 高确定” 属性的绩优股,有望在市场理性回归中实现估值修复。
毕竟,国防现代化建设是长期趋势,而业绩与订单,终将成为股价最坚实的支撑。
